
作者简介:李文静,烟台市福山区臧家庄中学九年级在校女生。
参赛宣言:愿以吾辈之青春,护我盛世之中华。
家长寄语:沐文化之韵,浴中华之魂!
指导老师:吕清萍
李文静:家乡的砂大碗
每逢春节,东山庄的舅姥爷就会委托儿子给我们家送去砂大碗。在我们山东人的记忆里,砂大碗是我们儿时不可缺少的食具,橘红色的砂大碗成了我们童年的代表。
妈妈经常用它蒸虾酱,用砂大碗蒸过的虾酱变得格外的美味。听妈妈讲砂大碗非常有名,有许多人都慕名而来。砂大碗是我们胶东地区特有的一种陶器餐具,很多年以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流逝砂大碗的制作工艺逐渐消失于民间。目前掌握这项工艺的人屈指可数,在福山区臧家庄镇东山庄村就有着这么一批老手艺人。孙德民就是其中的代表,正如毛主席所说的: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孙德民继承并创新了砂大碗的品种、特色等。使这门老手艺重新焕发生机。
想要做成砂大碗不是一件容易事,砂大碗有着复杂的制作工序。它包括选土、备料、踩泥、揉泥、打坯、晾晒、装窑、烧制等。砂大碗的原料主要来自于东山庄村一带的高岭土,每年春天孙德民进行采泥,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。之后将其晒干碾碎成细粉,用水和泥使其成膏状,打坨。为了让泥筋道,柔软,便于塑型,一般要先进行踩泥揉泥。
孙德民一般会一溜摆上五六个轮子,将泥块拍成矮柱状,然后用碗皮子将泥柱包正当,左手拇指压住碗皮子,右手同时压住碗皮子。随着轮走角的转动,带动轮盘上的泥一起转动,使其更加光滑,直至成为碟子形。接着要换成甑子,不一会儿,砂大碗就成型了。一排碗做好了以后,还在在太阳下经过半个小时的晾晒,吸收日光,半个小时后要用碗楦头卡碗底,放在密封的屋子内阴干。要等到半年后,阴干的砂大碗才可以进行烧制,堪称“泥与火的结晶”。
砂大碗尽管没有市场上的瓷碗一样颜色艳丽,,但它承载着劳动人民的希望,反映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。孙德民多年坚持制作砂大碗,并不断地进行创新。他在传统的“砂大碗”基础上,已经开发出以“砂大碗”为主,兼具锅、瓶、壶、盘、杯、碟、葫芦等7大系列,以及黄泥、灰泥、灰红泥、蓝泥、黑泥、紫红泥6个色彩共计200余个品种。正是孙德民一样的劳动人民,这门传统的手艺才能不断地创造新的成就。
从砂大碗的产生与发展中,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背影;从砂大碗的继承与创新中,我们看到了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之魂。文化不应该是贵族的象牙塔里的一种玩赏,它应该是无处不在、生生不息的一种生活方式。砂大碗源自人民的生活需求,折射出劳动人民朴素、勤劳的美好品质,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。
以初心承担使命,让传承砂大碗焕发出新的光芒!
千村千校千书教育公益项目组委会
◆ 关注公益扶贫、参与公益扶贫
◆ 联合和动员更多社会资源,为贫困地区送去温暖与希望
◆ 传播教育公益扶贫典范,助力教育扶贫事业的创新发展
相关链接
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 教育部
中国扶贫开发服务有限公司 国务院扶贫办
中国学校爱心行动秘书处 北京大学
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 清华大学
北京纪事杂志社 复旦大学
千村千校千书教育公益组委会
版权所有 © 千村千校千书教育公益项目组委会 京ICP备:2020034435号-1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管理员